1. <td id="6ogc3"></td>

          <td id="6ogc3"><ruby id="6ogc3"></ruby></td>
        2. 微信關注

          寫給家長:請停止強迫孩子做你認為對的事情

          2016年10月11日

          在親子教育中建議父母要“放手”,每年給孩子5%的放權,到孩子20歲時正好把自主的權力完全交給孩子。但許多父母在現實生活中卻很難做到這樣,有的甚至是父母和孩子的粘連形成了獲益,邊界模糊。

          十五歲的小明早上起來吃完飯準備出門去學校。媽媽見小明只穿了一件內衣和外套,就要小明加一件毛衣。小明卻認為就這樣穿最合適,媽媽卻堅持說:“你看我都穿了毛衣的,你不穿毛衣是要感冒的……”

          為此,兩人爭執不休,最后小明屈服了,按照媽媽的要求加穿了一件毛衣,但心中悶悶不樂,出門的時候使勁把門帶上,發出“嘭”的巨大響聲。媽媽在后面跟了一句:“哼,犟牛!”

          呵呵,到底誰是犟牛?

          盡管這只是很短的一個現實生活中的小插曲,其中卻有許多心理學的含義。心理學常常要關注這些不起眼的生活細節和再平常不過的交往模式,正是那些不被我們注意、不斷重復的平常模式,卻在對孩子人格的形成產生著巨大的作用。

          我把以上例子中的心理現象叫做“侵入式關懷”。這個小插曲很典型——這是一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,以為對方好的名義,在不能理解對方真實感受和需要的情況下,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對方的身上,并要求對方接受和實施其想法的一個心理現象。

          在這個過程中,到底誰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滿足?其實是母親滿足了自己的心理需要。母親有一種心理能量要投在小明的身上,那就是關懷和被孩子需要的能量形式,而小明卻是不想接受這種能量的,他想表達的是自主——我自己在這個年齡知道如何照顧自己。而當母親的這種能量最終表達成功,心里就產生一種能量釋放后的暢快感。當母親不相信孩子能夠打點好自己的時候,一些孩子也對此認同——我是不能照顧好自己的。

          此外,母親也把自己的“身體虛弱,容易感冒”這樣一個東西投射到了孩子的身上。而事實上,孩子的體質和人到中年的母親的體質肯定是不同的,孩子的激素分泌日新月異,身體有著很強的變化性和適應性。我記得有一年在長城看到一個讓我感到驚訝的場面:在白雪皚皚的長城上,我穿的是羽絨服,有幾個八、九歲穿短衣短褲的男孩子在長城上活蹦亂跳。好奇的我上前打聽,才得知他們來自日本……雖然我并不主張每個孩子都應該這樣如法炮制,但我們至少可以從中看到孩子們的潛力。

          在這個互動中,母親有一個替代孩子成長的問題。孩子的成長意味著他(她)在學習如何管理自己,像小明這樣大的孩子是完全可以管理自己穿衣這方面的問題的。即使有不合適的時候,成年人也要讓他們自己學會調整,從而更好地去管理自己。

          另一個方面就是心理邊界的問題。母親和孩子這樣不斷互動結果是,孩子學會了如何壓制自己,不讓自己說“不”,泛化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,甚至帶進成年的生活,去順應他人的要求,不斷順應的結果就是不再去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和需要,甚至很難說“不”,讓自己的心理邊界被侵犯。我們不是要讓孩子去做自己嗎?但我們許多父母的行為卻背道而馳。

          建議是如何變成控制的?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提出一個建議,接下來就不再窮追對方是否執行了,這就是建議;但如果對此建議窮追不放,喋喋不休,一直到你執行了那個建議為止,那么建議就已經變成了控制!

          其實孩子按照自己的感受去穿衣服有可能是合適的,也有可能是不合適的。一位聰明的母親在多次這樣的侵入式關懷后,改變了自己的做法,有一次在她對女兒說出了自己的建議后,就不再吱聲了,讓女兒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穿衣服,結果女兒在下午放學后感冒,回到家后對媽媽說你早上的說法是對的,現在的天氣是要穿毛衣的。第二天早上,不用媽媽說,一起床就自己把毛衣加上了。這個例子很好地說明了一件事,孩子會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調整自己,他們會在自己的經歷中成長,成長的種子就在他們經歷的大大小小的挫折之中。

          我們在親子教育中常常建議父母要“放手”,每年給孩子5%的放權,到孩子20歲的時候正好把自主的權力完全交給孩子。但許多父母在現實生活中卻很難做到這樣,有的甚至是父母和孩子的粘連形成了獲益,邊界模糊。

          看來,成長,是一個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來面對的人生課題!

          午夜一级无码视频播放器

                1. <td id="6ogc3"></td>

                  <td id="6ogc3"><ruby id="6ogc3"></ruby></td>